海阳籍学生崔琦涵回到家乡烟台,围绕乡村振兴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对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山前店镇东岔河村3次实地走访、15 起电话了解、1场座谈调研和105份相关资料的收集研究,深入学习乡村振兴相关要求和发展方向,并针对该村依托的草莓种植产业,提出试点“价格保险+期货”模式,稳定农户收益;发展错峰种植与冷藏加工,延长供应周期;引入农业物联网系统实现生产全程数字化管理,探索“合作社+社会资本”共建模式等优化建议,预计覆盖草莓种植面积850余亩,涉及“红颜”“章姬”等优质品种和“白雪公主”等特色品种,带动就业300 余人,在2024年村民人均增收1.8万元的基础上继续实现突破,成为区域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该生为东岔河村通过草莓经济进一步实现转变开展的实践活动,反映出科大高院学子始终坚持生态为先、绿色发展的“两山”理念。未来,该村有望成为胶东半岛特色农业示范点,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开辟一条通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和谐、绿色、健康的新发展道路。

2023级功能材料专业马俊楠,在大一时便申请加入了学院赵玮老师医用聚合物纳米材料合成课题组,并与学长学姐一同在MRI诊疗和药物载体构建方面,进行了36次纳米材料与药物载体实验,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

在参加本次社会实践之前,该同学曾表示,在课题组以及“挑战杯”、“互联网+”等科研赛事中积累的经验,使自己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对此,今年寒假,马俊楠赶赴家乡青岛莱西市姜山镇,进入青岛到晟科材料有限公司进行实践。在工作过程中,马俊楠通过深入生产一线,对密封件画线的整个流程进行细致观察和反复测量,提出能否利用形状记忆功能材料与智能传感功能材料支持下的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画线,从而实现精准定位和线条精度控制的思考,并在与部门前辈的合作下,通过具有高柔韧性和耐磨性的纳米复合功能材料支持,以机器视觉识别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研制出智能功能材料密封件高精度画线装置,成功解决了密封件人工画线不精确的难题,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画线精度,预计为公司带来30%的产能增长和每年约50万元的增收。

本次马俊楠利用寒假社会实践带来的机遇,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为家乡工业产能升级贡献青科智慧和高院力量,体现出“高材生”们能够真正做到“所学皆需、所学皆用”,展现了学校学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始终支持以创新性实践,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育人导向,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稳步推进。